基于新教材的深度教研小学信息科技教研活动在芳园西路小学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 2025/9/30 17:37:18 26次浏览 作者: 吴新玲
基于新教材的深度教研小学信息科技教研活动在芳园西路小学顺利举行
秋意正浓,研思并行。为深化新课标理念落地,推动新教材教学实践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双向赋能,2025年9月30日,江宁区小学信息科技“基于新教材的深度教研——青年教师教学汇报展示”主题教研活动于南京市芳园西路小学举办。本次活动由江宁区教研室主办,区教研员赵凯老师、芳园西路小学苏飞校长亲临现场,秣陵片、禄口片、江宁片、开发区片的全体小学信息教师齐聚一堂,江宁区信息科技中心组的秦芬老师主持本次活动,通过深入的观摩教研与思维碰撞,为新学期的教学实践注入了新动能。
第一节课由南京市芳园西路小学吴新玲老师执教四年级《生活中的编码》一课。吴老师以“阅兵国之重器”上的特殊标记导入,借视频、图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感知编码的定义,同时渗透家国情怀,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在新授环节,吴老师设置了三个活动,“编码寻踪”从身边物品入手,引导学生找编码、辨形式、明规则,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突破编码的目的是“唯一标识”的重点;“分组探秘”让学生化身不同角色实操,探究编码多样功能,理解其对社会秩序的意义,化解难点;“编码溯源”聚焦电脑软硬件编码,链接科技,助学生建立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最后,总结延伸结合板书梳理知识,科普国产芯片与黄令仪事迹,增强民族自我认同感,同时,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的评价模式完善学习闭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
第二节课由南京方山外国语学校张静老师执教六年级《认识身边的系统》一课,张老师以上课铃声导入,揭秘铃声背后的“校园广播系统”从而导入课题。以搭建更加智慧的校园为目的,将主题设定为研究智慧校园最核心的部分—计算系统。主线活动为参观计算系统博物馆,分别是算盘系统、计算器系统、计算机系统、超算系统展馆。通过对四个系统的介绍,让学生对系统有充分的理解,也认识到计算系统的演进与强大。至此,让学生设计由计算机系统控制的系统,并发散思维回归到搭建智慧校园系统。最后让学生分析铃声不响的原因,引导学生用系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第三节课由南京市齐武路小学单煜景老师执教五年级《执行和验证算法》一课。单老师以“杯子换水”的生活实验导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体验算法的设计、执行和验证。随后,单老师巧妙将“曹冲称象”“田忌赛马”等历史故事融入本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网页,体验精妙算法设计必须通过严谨执行与成功验证才能实现有效性。在“小乌龟回家”活动中,学生通过模拟器设计算法,在进阶挑战中,亲身体验算法的执行与验证、优化过程。紧接着进一步拓展至社会系统,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中多主体算法的协同运行,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作为社会运行规则的重要性。结尾关联火星车祝融号等大国工程背后成千上万次的地面验证,将执行与验证的学科思维升华至科技强国的高度。整节课贯穿古今、由浅入深,凸显学科本位,鼓励学生敢于设计、精于执行、勇于验证、善于优化。
第四节课由南京市潭桥小学付雨朦老师执教五年级《执行和验证算法》一课。付老师以“教师机解锁”情境导入,引导学生理解算法的执行与验证概念。随后学生分组完成“互换调料瓶”“整理文件夹”的生活化任务,掌握算法的设计、执行与验证方法。借助“田忌赛马”典故,学生通过磁贴模拟和网页互动开展算法博弈,理解不同算法会导致不同结果,并体会算法优化的重要性。在工具验证环节,学生通过手动绘图和编程软件分别执行路径规划算法,对比分析计算机执行的高效性与准确性。最后通过整理机房任务,引导学生设计并协作执行多算法配合方案,深化对复杂问题中算法协作的理解。整节课通过生活化、游戏化、实践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构建起对算法执行和验证的系统认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
教学展示结束后,评课研讨在未来科技城小学秦芬老师的主持下展开。谷里庆兴路小学吴双老师对吴新玲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编码》做了详细点评,吴双老师认为作为单元起始课,以“找标记—解含义—创编号”梯度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直观认知编码;再通过递进式实践任务突破重难点,课堂首尾自然融入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上秦淮小学刘卉老师点评张静老师的课堂,赞其“真实、高效、有趣”:从校园广播、监控等生活场景切入,以“通关解密”任务驱动教学,借算盘、计算器等工具,让学生逐步理解系统构成,课堂参与度与教学效果双高;翠屏山小学王惠老师肯定单煜景老师的五年级课堂,称其依“生活实例—经典故事—趣味实践—数字实现—社会应用”逻辑推进,以“小乌龟回家”等趣味活动突破算法教学重难点,同时融入历史文化与科技强国教育,此外,建议优化验证维度与探究空间,进一步提升课堂开放性;最后,南京东南实验学校梅崇凤老师评价付雨朦老师《执行与验证算法》一课,认为其“生活味”“参与感”“成就感”十足:从教师机解锁、课间操等日常场景导入,通过小组合作整理文件夹、模拟田忌赛马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算法;课后任务与评价机制激发学习主动性,为后续学习筑牢基础。
活动最后,赵凯老师强调教学需牢牢扎根学科本位,充分凸显信息科技学科特点;课堂教学中务必要关注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体验。此外,他还鼓励信息科技教师们要积极尝试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科学赋能日常教学,助力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此次江宁区小学信息科技“基于新教材的深度教研——青年教师教学汇报展示”主题教研活动,不仅是对新教材教学实践的一次深度探索与成果检验,更是区域推进信息科技教育改革、赋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举措。未来,江宁区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将继续聚焦新教材落地、核心素养培育等关键问题,组织更多高质量的教研交流活动,为教师搭建实践探索与思维碰撞的成长平台,助力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让科技思维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筑牢坚实基础。